文章來源:深圳怡康婦產醫院 發布日期:2025-09-04
26歲女性備孕無果一年|切除子宮內膜息肉竟查出癌症
近日,深圳怡康醫院婦科接診了一位26歲備孕的倪女士(化名)。倪女士自覺身強體健,姨媽也是月月順,但是備孕一年仍遲遲沒有動靜。醫生為她開具陰道B超檢查發現,子宮裏面竟然長了顆“小蘑菇”——初步判斷子宮內膜息肉。
考慮到這顆蘑菇可能是阻礙倪女士懷孕的元凶,醫生便與其詳細溝通後,安排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。可誰也沒想到,病理報告卻提示子宮內膜腺癌!!!倪女士和家人當場嚇愣了。好在醫師耐心開導分析後,倪女士聽從醫囑,配合治療。在規律口服高效孕激素3個周期後,內膜出現了逆轉。目前倪女士仍在堅持藥物治療和定期隨訪,相信不久後就能迎來自己的寶寶。
科普時間
什么是子宮內膜息肉?
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局部“過度生長”,突向宮腔長出類似“水滴狀”的一個或多個贅生物—— 就像子宮裏長了小蘑菇。
它的核心誘因很明確:體內雌激素異常升高或孕激素下降。
子宮內膜息肉在中國女性中的占比為25%,在不孕女性中的占比為6-32%,在絕經前異常子宮出血患者中的占比為10-40%。雖然大多數子宮內膜息肉是良性的,但還是有癌變的風險。
哪些人群屬於高危人群?
伴有以下高危因素的女性更易患有子宮內膜息肉,且難以去除,易導致疾病再次發生。
這些症狀要注意!可能就是子宮內膜息肉。
• 異常陰道流血:包括經期延長、月經過多、經間期出血、性交後出血、絕經後出血等。
• 白帶增多:部分患者會出現白帶增多或血性白帶。
• 腹痛或者盆腔不適:可能與子宮內膜息肉刺激子宮收縮有關,表現為下腹隱痛或者墜脹感。
是否需要手術切除?
宮腔鏡手術切除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“金標准”,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需要手術處理。哪些人需要手術呢?請繼續往下看!
1.有明顯症狀的息肉
如月經過多、月經經期長、淋漓不盡、非月經期的出血、性生活出血、陰道異常排液等,這些表現可能會引起頭暈、貧血、盆腔炎等等,手術切除後,上述症狀會有改善。
2.備孕前或不孕
子宮內膜息肉可能會阻礙精子與卵子的結合。改變宮腔的環境,影響胚胎著床。即使受孕後,也會增加流產、早產、胎盤異常等風險。宮腔鏡手術切除內膜息肉可以改善宮腔環境,增加懷孕幾率。
3. 絕經後體檢發現的息肉、無症狀但是單枚息肉直徑≥1cm、多發息肉、藥物治療效果差的息肉,有變壞的可能,特別是絕經後發現的息肉,即使沒有出血,惡變的風險增加,建議宮腔鏡手術切除,防患於未然。
當然,也有一部分子宮內膜息肉可以選擇保守治療。
• 期待治療:6.3%-26.7%無症狀的子宮內膜息肉(直徑<1cm)可自行消退,建議3~6個月複查B超。
• 藥物治療:藥物治療很少單獨用於治療內膜息肉,一般適用於宮腔鏡術前鑒別真假息肉。常用的藥物包括孕激素類藥物和複方短效口服避孕藥等。
如果你覺得宮腔鏡手術切除子宮內膜息肉就完事了,那就錯了。
子宮內膜息肉術後複發率高,術後1年複發率達13.4-45.5%,術後3年複發率高達68%。所以,宮腔鏡術後仍需藥物維持治療,進行長期的管理,預防複發。
如何規范管理?
1. 有生育要求
如存在可逆性的高危因素(如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),建議加強鍛煉、規律作息、健康的飲食攝入,減肥、控制血壓血糖,盡快准備懷孕。同時可以選擇孕激素治療預防複發。若是短期內沒有備孕計劃,也可以口服複方短效口服避孕藥,可以起到避孕+調經+預防複發的作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長期服藥治療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、頭痛、惡心等,建議定期隨訪並監測肝功能等。
2. 無生育要求
可考慮宮內放置曼月樂或者皮埋,能有效拮抗雌激素、抑制子宮內膜增殖、長期保護子宮內膜,亦能高效避孕。也可以在宮腔鏡手術切除息肉的同時,放置曼月樂,避免二次宮腔操作,減少患者的痛苦,減輕經濟負擔。但是曼月樂和皮埋可能會出現月經模式的改變,如不規則點滴出血、藥物性月經暫停、乳房脹痛等現象。
醫生提醒
子宮內膜息肉是可防、可治、預後良好的疾病,即使長了內膜息肉,也不用過度緊張擔心。及時就醫,我們會根據您的情況,提供最適合您的個體化方案。
我們認為治療病人的不是冷冰冰的醫療器械,
而是醫生的醫術、愛心與責任心。
我們知道對病人認真負責就是較好的醫德,絕
不讓患者多花壹分錢多受壹點苦。
我們堅守对每一位患者都细致入微,让患者能
對每壹位患者都細致入微,讓患者能